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全国卷专用)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最重礼教,各种礼制均有详细记载。其中,尤以丧礼的记述为多。在孔子看来,“人之大端”有三:养生、送死和事鬼神。孟子亦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把“养生”与“丧死”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甚至认为“丧死”之事更为重要:“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儒家之所以如此重视“送死”之事,是因为其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儒家首先肯定人类作为世界上最有情智的群体,对于死去亲人的情感远胜于其他动物。认为作为万物之中最“有知”的生物,对逝去的亲人理当表现出悲戚与敬畏之心来,反之,是危险的。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谓“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他之所以仅由“送死不忠厚”就如此“武断”地在道德上给予此类人以判定,是其见微知著,从此类人对待逝者的态度就已经推知了其对待其他“生者”也必不忠厚,对待文化传统也必定不敬。
我们一般认为仁只是关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理论。其实,在儒家看来,仁首先要处理生者与死者的关系,如果生者对死去的亲人尚且没有痛惜与敬慎之心,对待周围并无亲情关系的人又怎能有怜惜与关爱之心呢?依孟子的观点,人之性善,皆因其有恻隐之心,而对自己逝去的亲人尚无恻隐之心的人,此善端已不存也,善端不存则与禽兽无异也。这也正是儒家要把“事死”作为孝的终极标准的内在原因。
丧礼是形成稳定共同体的文化结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丧礼是家族内部的“头等大事”,当一个家族中有老人去世,所有族人都把给这位长者送终作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另外,丧葬并非丧礼的终结,作为丧礼的延续,祭祖活动也是整个家族的“头等大事”。敬天法祖,是儒家礼仪的核心,感念先祖之德行,正是为了修正自身的德行,同时,他们也深信对祖先的感念必将得到祖先的荫佑。因此,丧葬和祭祖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家族内部的血缘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
此外,丧祭之礼是一种具有宗教仪式感的礼制体系,但又不是宗教。中国人这种对于鬼神的处理方式,并不过分追求外在化和实体化,而是通过化礼为俗的方式,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内化入日用常行之间。人们不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刻意抽离出来,丧祭仪式可以保证这种信仰不会从情感和记忆中抹去,庄敬的丧祭仪式中产生的深沉而真实的情感,能够促使个体心理结构的建立。这种心理结构的核心是敬畏感、归属感、秩序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等心理情感。
总之,以传统丧礼为首的礼制所内蕴的这种文化体系始终在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俗等,并成为古代中国超稳定社会结构隐而不显的锚。传统社会共同体其实一直在与时俱进的演化之中,儒家理论继续保持了其教化的作用,儒学的主体部分仍然可以嫁接到现代社会之中。虽然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总体上取代了基于血缘宗亲的共同体建构方式,但是传统社会共同体的道德理念已经深入人们的血脉与骨髓之中,并且从未被其他道德理念真正取代过。因此,在当代,对于传统丧礼文化的内涵还需要重新进行深入认识和反思,并进行现代转换,重建社会共同体的文化语境,以继续为社会的稳定与永续发展发挥作用。
(摘编自王绪琴《传统文化视野中的丧葬礼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都认为,“养生”和“送死”都是“人之大端”,并把它们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具有同等地位共同贯穿于儒家理论体系之中。
B.我们一般认为人之性善,皆因其有恻隐之心,对自己逝去的亲人尚无恻隐之心的人则善端已不存,与禽兽无异。
C.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谓“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是家族的叛徒,社会的罪人。
D.丧祭之礼不是宗教,而是通过化礼为俗的方式,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内化入日用常行之间,进一步加强了家族内部的血缘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多次直接或间接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代丧祭之礼的内涵和今天的丧祭之礼是一脉相承的。
B.作者在对传统丧祭之礼认同的基础上,提出了转换今天的丧礼文化观念的问题。
C.文章从“理论依据”“文化结构”和“礼制体系”三个方面阐述了儒家对“丧祭之礼”的重视。
D.文章既肯定传统丧礼的普遍意义,又指出需重新审视今天的火葬制度的问题,体现出作者的辩证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认为“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荀子的说法有失武断。
B.庄敬的丧祭仪式并非宗教,它让家族成员产生敬畏感、归属感、秩序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等心理情感。
C.丧祭之礼是不断变化的礼制体系,人们通过化礼为俗,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转化到日常生活中。
D.一切丧葬礼仪都必须与时俱进,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叶嘉莹,点燃现代人的诗词情
《环球人物》:叶先生,您说没有诗词,您难以在人生的逆境中坚持下来。困顿时,哪些诗词给您以慰藉和勇气?
叶嘉莹:晏殊写过一句词:“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满目河山都是引起你怀远的,可你怀念远人,远人就来到你面前了吗?你就飞到远人身边了吗?所以他说“空念远”,念远是白白的,没有用处的,伤春也是空伤春,他写的是两重的悲哀,也是两重的反省。晏殊解决的办法就是不如怜取眼前人。我大学毕业,曾经到私立的并不著名的学校去教书,但我讲课一样认真去讲。眼前要做的,我把它做好。我不能对不起陶渊明、杜工部、李太白。他们有这么好的东西,我一定要把他们好的东西讲出来。所以,一个人不要梦想,不要空想,不要空空地怀念过去,不要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重你的现在。
《环球人物》:这有些像现在年轻人爱说的,“不恋过去,不惧将来”,然而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在逆境中的悲伤自怜,古人如何克服?
叶嘉莹:若以欧阳修为例,欧阳修历经宦海沉浮,晚年到颍州西湖定居,写了十首《采桑子》,每首的第一句结尾都是“西湖好”,而他所写的西湖景物,无论任何季节,任何天气,没有一时一处不美好。读一遍就能体会到他遣玩的意兴。他不是肤浅的欢乐的追逐,他是透过悲慨写欢乐。
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我们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有的人悲哀,对世界都痛恨,都悲观,也有人盲目享乐。可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
《环球人物》:顾先生说得真好,“有生之事业,乐观之生活”。然而人们往往是在追逐事业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体会了顺逆无常,生出许多人生际遇的感怀,甚至是伤怀。
叶嘉莹:那么,你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写大江,李后主写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写的只是悲哀的一面,没有反省和超脱的一面。苏东坡则不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悲哀感慨之中有一种超脱,一种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通古今而观之,这是做人要培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环球人物》:对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在一地成长,在一地读书,又在一地工作,回忆过往,每个地点都能让人产生乡情。而思乡,恰好是古诗词另一个恒久的主题,对吗?
叶嘉莹:韦庄有《菩萨蛮》五首。第二首,他在江南,人家劝他“未老莫还乡”,他坚持一定要回到故乡。可是到第三首,他说“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我现在不得不离开江南了,回想才觉得当年在江南的那一段日子,还是好的,还是快乐的。我当时是年轻的,春天时穿上美丽的春装。薄,那么轻松美好的衣服。你要知道,最难得的是你生命中精力最饱满的那一段生活——你的青春,你的韶华。
《环球人物》:朱光潜曾比较中西爱情诗,“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之后婚姻,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所以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
叶嘉莹: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第一首《行行重行行》写了“生别离”的两个人,其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就真正是惊心动魄——纵使你不甘心放弃,决心等到底,可你有多少时间等待?一年很快就到岁暮,人生也很快就到迟暮。一旦无常到来,一切都归于寂灭,这是多么令人恐惧而又不甘的事!事实上,这又是绝不可避免的事。“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多么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带有如此震动人心的力量。
《环球人物》:除了欢情与别愁,我们还能从有关爱情的诗词中读出什么感悟?
叶嘉莹:欧阳修《蝶恋花》里有一句:“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真是神来之笔。这个窄袖轻罗的女子低头采莲,从荷塘的倒影里忽然发现自己容颜的美好。一个人,也许你终其一生从未发现过自己的美丽,不只是外表,还有品格、修养、志意。你任凭时间像流水一样逝去,没有珍重过自己,没有爱惜过自己,没有想过自己还可以完成什么。当采莲女子发现自己的美,“芳心只共丝争乱”,这是觉醒、反省的时刻,我这一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的美好应该交付给谁?作为读词的人,你们的一生又该交付给什么,你们是否想过自己能成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
(摘编自《环球人物》第345期)
相关链接:
(1)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14年11月,90岁时,回国定居。
(2)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
(3)“我第一次听先生讲课,只觉惊为天人。”叶嘉莹门下的博士后蔡雯对《环球人物》记者感叹道,“听先生的课与讲座,听得越多,便越发觉得一切情感都能在古诗词中、在千百年前的古人那里找到深切的、直抵灵魂的共鸣。在现代社会里生存,你的种种苦乐,都可以在数千年的文化原乡中找到最大的共情、共鸣、共振。拥有了这片文化原乡中的诗意,你就不会孤独。”
(4)《朗读者》节目组联系到叶嘉莹先生,想请她上节目,但93岁的老先生想了想,没答应。她说想学习杨绛先生,把自己“关”起来。她的“关”不是为了幽居与隐逸——叶嘉莹现在定居南开大学,不外出的时候,她或是“关”在西南村的寓所里讲课,或是“关”在迦陵学舍里著述。她皓首著书,鹤发授课,正是为了把古体诗词的火种传下去,燃出现代人那一份怦然心动的热情。
4.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困顿时,叶嘉莹从晏殊的词中得到了慰藉和勇气,明白不能空空地怀念过去,更不能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惜现在“怜取眼前人”。
B.叶嘉莹认为,面对逆境要做一个“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 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应像欧阳修那样“透过悲慨写欢乐”。
C.同样写大江,李后主没有反省和超脱,因而笔下只是悲哀;苏东坡拥有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因而笔下透出一种欢快的心绪。
D.“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有震动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的很好例证。
5.下列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叶嘉莹先生作为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播者,对古诗词有着独特的情感和深入的研究,几十年来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她对中国古诗词的那份理解和激情点燃了许多现代人的诗词情。
B.“叶落归根”,90岁高龄时叶先生回国定居,从此拒绝一切活动和荣誉,一门心思把自己对古诗词的研究成果教给后辈,为中国古诗词的传承奉献力量。
C.在叶嘉莹先生看来,感受古诗词的欢情和别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能思考自己能否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
D.思乡是古诗词中一个恒久的主题,叶嘉莹先生对《菩萨蛮》五首其三中,“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的剖析,有力诠释了这一主题。
6.访谈中,叶嘉莹先生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你觉得先生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请结合访谈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是谁的妈
闫玲月
张老太最近总是爱忘事,本来在炒菜,接个电话就忘记了,直到满屋子油烟味,她才慌忙往厨房跑。两岁的孙女要吃樱桃,张老太怕樱桃酸,打算放点白糖,却错将咸盐当了白糖,结果孙女刚吃进嘴里就哇哇大哭。
柳娜将这些告诉了老公大旺:“你妈怎么整天丢了魂儿似的?该不是得了老年痴呆吧?”大旺细想母亲最近的状态,每天总说脑袋发沉睡不醒、眼睛睁不开,还问他们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大旺昨天明明在家里,母亲非问他去哪儿出差了。刚吃完饭,母亲又问吃的啥。大旺越想越怕,决定带母亲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大旺不断在心里祷告,老天爷,求你了,千万不要让老太太得啥大病啊,我一个工薪族,可没钱救亲妈。
诊断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主要是脑血管堵塞,脑梗塞是常见的老年病,尽量治疗控制发展吧。”大旺急切地插话问:“要是严重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医生说:“严重的话就是老年痴呆症。这个病怕受刺激,做儿女的平时要多体谅老人。”大旺的眼前马上现出一幅画面:母亲流着口水,神情呆滞,不认识任何人。
大旺一脸愁容地将医生的话告诉了柳娜,柳娜当即揭下脸上的面膜,瞪圆一双杏眼叫嚷:“我可不想伺候一个傻子!”大旺赶紧过来捂媳妇的嘴,但柳娜尖细的嗓音还是从门缝钻进了张老太的耳朵里。
“不能帮带孙女也就算了,还要我伺候她,没门儿!快给你姐打电话,让她把你妈弄走!”大旺的姐姐在外地,婆婆瘫痪在床需要她照顾。“这不好吧?”大旺幽怨说到。柳娜可不答应了:“婆婆是妈,亲妈就不是妈了?凭什么要你一个人管傻子妈?你快打电话,要不我和你离婚!”
听着房间里儿子媳妇吵闹,张老太心头憋得慌。她悄悄打开门,顺着楼梯走出去,她不知要去哪儿,只想早点离开这个家。
张老太穿过一条又一条马路,红灯绿灯不停变换,有一次差点儿被一辆转弯的车撞倒,司机骂了一句:“走路不长眼睛吗?”张老太路过一家菜市场,和她每天去的那家很像,可卖菜的人都仿佛不认识她,张老太捏捏黄瓜摸摸西红柿,招来卖菜的不满:“不买菜别乱动!”
她又继续走,被天桥下的一阵歌声吸引,停住了脚步。一个穿着破洞牛仔裤披着长发的年轻人,弹着一把破吉他,忘情地唱着,脚边放着一只碗,里面躺着几枚硬币。
张老太听不懂他唱的什么歌,年轻人的样子让她想流泪。年轻人的衬衫辨不清原色,长发也好久没有清洗过,黏腻腻贴着额头。
“孩子,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问他。年轻人停住弹唱,打量张老太一眼,反问:“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说:“我没有家。”年轻人说:“我也没家。”
张老太走累了,坐在榕树下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身上多了一件外套,年轻人正凝神注视她。年轻人说:“你长得像我妈。”张老太说:“好孩子,你就当我是你的妈吧。”
年轻人吃馒头,掰一半给她,她也不嫌弃,两人相视一笑。每当年轻人弹唱,她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像一尊雕像。路人投来的钱币虽然不多,但也够他们吃饱肚子的。张老太的内心平静如水,白天听唱歌,晚上睡到天桥下,数星星,看街灯,听蝉鸣。
张老太不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现在只有年轻人这个亲人,她想让年轻人有件换洗的干净衬衫,于是离开年轻人,去寻找衬衫。
衬衫在一个女人手里,张老太伸手去拿,女人破口大骂:“哪里来的疯婆子?”
张老太的手被一个满脸堆笑的男人抓住,这个男人对女人道歉:“对不起,我妈精神不太好。”女人白了他一眼,一扭一扭地走远了。这个男人拉住张老太说:“妈,你可让我找得好苦。”张老太看着他,不知所措。男人摇晃她胳膊说:“我是你儿子呀。妈,跟我走吧。”
男人拿出一只金镯子,告诉张老太:“一会儿我将这只金手镯丢到地上,你看到有人捡就说那是你的镯子,刚好想卖钱,到时候我出面做证,卖了钱咱们去饭店吃大餐。”张老太木然地点着头。
金镯子被捡到三次,只有一次有人出钱买,男人得了钱,果真请张老太去饭店吃大餐,还一口一个亲妈地叫着,张老太乐呵呵地答应着。连服务员都说张老太有福气,养了这么一个孝子。
男人好吃好喝地供她,张老太乖乖听他的话,丢镯子卖镯子,直到有一天警察带他们去派出所,张老太还搞不懂,警察为啥要抓她这个儿子。
通过审讯这个男人,警察知道了事情真相,要帮张老太找到自己的亲儿子。张老太一脸茫然问警察:“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警察说:“大妈,他是骗子,在利用你啊。你儿子是谁?我马上打电话联系他。”张老太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我只知道谁对我好。”
(选自《小说月刊(上半月)》 2015年05期,有删改 )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文中儿媳知晓张老太病情后对丈夫撒泼,对张老太恶语相向,与张老太女儿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那样写张老太儿媳,根本目的是凸显张老太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有义。
B. 张老太与流浪汉的对话很值得品味。“我没有家”与“我也没有家”,相似的言语传达出两者相同的无奈与苦涩,同时多少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淡薄。
C. 张老太精神出现了问题,被儿媳称为“傻子妈”。在警察局,面对警察一再询问,她“实在记不得我到底是谁的妈”的回答,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
D. “我到底是谁的妈”,既是张老太的疑惑,也是本文对当今社会的发问。作者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面前,发人深思。
8.小说中张老太离家后先后认识了两个“儿子”﹣﹣流浪汉与骗子,这两个“儿子”存在着鲜明的可比性。请试从性格品质和对待张老太的态度表现两方面对他们作简要分析。(6分)
9.小说最后,张老太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有人认为她是患了老人病真的不记得了,也有人说她是内心混乱而刻意回避问题,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暴方子,名式昭,河南滑县人。祖名大儒,字超亭,官江西知县。方子以巡检指省江苏补平望司巡检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虽其母不能具甘旨妻子无论也时,谭叙初中丞以苏藩护理巡抚,禁博、禁妓、禁食鸦片烟。方子平日不以此为利,文到奉行,诸弊竟绝。谭公嘉之,举荐贤守令数人,方子与焉,诏军机处存记。
会以母忧去官。免丧,复至江苏,补吴县甪头司巡检,清操愈厉,曰:“吾母在尚尔,今岂为妻孥计温饱哉?”甪头司驻太湖西山,方子布衣芒屡徜徉山水间,遇先贤祠墓每刻石表识之;又访求山中遗老诗文集刻以行世。公事之暇好读史,《史记》、《两汉》、《三国志》、《晋书》皆卒业。然性傲岸,讲真理,坐是失上官意,竟劾去之。
官罢后,饔飧不继,山中人争以米馈,未匝月,得米百余石、柴薪膎菜称是。山中有秦散之者,为作《林屋山民馈米图》。及归滑,贫益甚。
光绪二十年,倭事起,湘抚吴清卿中丞自请督师。方子喜曰:“伟哉此举,吾愿从之。”谒中丞于津门。中丞,吴人也,见之大喜,拜疏言:“臣前丁忧家居,即闻甪头巡检暴式昭坚持节操,以不善事上官被劾,深以为惜。请开复其官,交臣差遣。得旨:“准留营差遣,俟有微劳即行开复。”方子乃从中丞出山海关。奉檄至塞外买马,往返千里,不私一钱。中丞叹曰:“此人若为牧令,政绩必有可观矣!”其明年,感疾,卒于关外。年仅三十余,闻者深惜之。
论曰:顾亭林先生言:“乱之初起,巡检治之而有余。乱之既成,总督治之而不足。”巡检所系,顾不重哉!而世之居是官者率不自重,有如方子之铁中铮铮者,又以不善事上官而罢。呜呼!可为长太息也。
(俞樾《暴方子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子以巡检指省江苏/补平望司巡检/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虽其母不能/具甘旨/妻子无论也/
B.方子以巡检指省江苏/补平望司巡检/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虽其母不能具甘旨/妻子无论也/
C.方子以巡检指省江苏/补平望司巡检/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虽其母不能/具甘旨妻子/无论也/
D.方子以巡检指省江苏/补平望司巡检/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虽其母不能具甘旨妻子/无论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免丧,古代官员遇父母之丧应辞官守制,守制期未满而被准许出来做官称免丧。
B.拜疏,疏,分条说明的文字。拜疏与“上疏”意思相同,指臣子向帝王上奏章。
C.开复,指官吏被降革后恢复其原来的官职或原来的官衔。
D.关外,明清时期,关即山海关,山海关以外的东北地区就是关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官府虽然倡导“禁博、禁妓、禁食鸦片烟”,但因为其中存在着利益空间,所以屡禁不止。暴方子因清廉自守,执行力强而能禁绝这些弊病。
B.暴方子重视文化建设,比如刻石标记所看到先贤祠堂和坟墓;又访求并刊刻山中遗老的诗文集,让它们通行于世,这可以见出其政治才能。
C.吴清卿深知暴方子的为人,在如何任用被罢官的暴方子这个问题上,他向朝廷提出的诸多请求,很快得到皇上的回应,并一一得到了满足。
D.暴方子被罢官后,生活很快陷入困顿,这说明他确实是一个清官;而西山百姓争相送米给他的事实,则进一步证明他是为百姓认可的好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谭公嘉之,举荐贤守令数人,方子与焉,诏军机处存记。
(2)然性傲岸,讲真理,坐是失上官意,竟劾去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峽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一个“嗟”字,开篇就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此别”、“谪居”四字,紧扣题目中的“送”和“贬”两字,下笔不俗。
B.颔联紧承首联写送别之地送别之景,饮酒相送之时,听到一声声猿啼,看到一行行归雁,选声配色,不言情而情自显。
C.颈联上句写青枫江上帆行渐远,下句写白帝城边古木稀疏,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一联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
D.本诗中间两联情景相融,苍凉中蕴含送别之情味。所写之境,错综交织而井然不乱,显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凭箜篌引》中形容音乐清脆悦耳的一句是“____________”,形容音乐时而幽咽时而轻快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2)李白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与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意相似。
(3)王实甫《长亭送别》中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诗心”本是流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天然文化基因,________。可惜的是,有多少人在嘈杂喧闹中流于自怨自怜或自夸自恋的浮夸,对平庸和碎片化信息________,渐渐忘却了血脉里的传统文化因子。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的自我质问,也许是夜闹风静之时,你我都会兴发的自我质问。身体是自己的,又仿佛不是自己的,为________而活,为房子、存款而活,为许许多多丢不掉的牵挂而活着。
能不能暂时丢下这些营营的忙碌,让灵魂诗意地栖居,让“此身”真正属于自己?外卖小哥雷海为做到了,民警陈曦骏也做到了。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是有着炫目光环的诗词大会总冠军,而是一名借由诗词超越庸常的平凡的劳动者。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融在血脉中的种子只要________,泥融沙暖,它就能发芽。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源远流长 随波逐流 养家糊口 春风化雨
B. 薪火相传 随声附和 安身立命 惠风和畅
C. 源远流长 随声附和 养家糊口 惠风和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早在16世纪,“鼠尾草”就已深入到英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当时,来自中国和印度的茶叶尚未传到英国,那里的人们就用鼠尾草泡水当茶喝,既清热解渴,又经济实惠。“鼠尾草”这个名字听上去并不太美好,被视为“穷人的香草”。它对土壤要求不高,在土质较为疏松的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上都能良好生长。在我国广大地区的山野路旁、荫蔽草丛、水边及林荫下, ① 。鼠尾草的花朵形态玲珑别致,且色香味俱全。因此,鼠尾草是一种非常能够营造氛围的园林花草,尤其适宜在公园、景区或河湖岸边成片栽植,可以布置出非常壮美的景观。鼠尾草是西餐中一种使用极为普遍的调味香料,其浓烈的香味中略带着一些苦涩的味道,令人印象深刻。在调味时,不仅人们可以将鼠尾草的新鲜枝叶直接加在食物中,也可在烧制菜肴时将其晒干之后添加烹制菜肴。由于新鲜的鼠尾草不耐高温,因此,通常是在菜肴即将烧好时再加入,否则,高温烹煮太久, ② ,起不到增香调味的作用。而使用晒干后的鼠尾草,就要在烹制时早早放入,煮得久一些,其香味才能充分释放出来。由于鼠尾草的香味太过浓烈,不论其是鲜草还是干草,作为调味品使用的时候, ③ ,以免掩盖其他配料甚至主要食材的味道。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0. 事物的名称往往会令人产生或相近、或相反、或因果等联想,如科学家由“飞鸟”想到“飞机”,中间就经历了联想的过程。请依据上述材料,简述“鼠尾草”被视为“穷人的香草”的联想过程。(4分)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新时代领路人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正值青春、风华正茂的高一新生,你是如何理解、体验“青春”的?请结合第一单元所学内容、上述名言和自己的生活,写一篇文章(诗歌除外)。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最重礼教,各种礼制均有详细记载。其中,尤以丧礼的记述为多。在孔子看来,“人之大端”有三:养生、送死和事鬼神。孟子亦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把“养生”与“丧死”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甚至认为“丧死”之事更为重要:“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儒家之所以如此重视“送死”之事,是因为其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儒家首先肯定人类作为世界上最有情智的群体,对于死去亲人的情感远胜于其他动物。认为作为万物之中最“有知”的生物,对逝去的亲人理当表现出悲戚与敬畏之心来,反之,是危险的。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谓“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他之所以仅由“送死不忠厚”就如此“武断”地在道德上给予此类人以判定,是其见微知著,从此类人对待逝者的态度就已经推知了其对待其他“生者”也必不忠厚,对待文化传统也必定不敬。
我们一般认为仁只是关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理论。其实,在儒家看来,仁首先要处理生者与死者的关系,如果生者对死去的亲人尚且没有痛惜与敬慎之心,对待周围并无亲情关系的人又怎能有怜惜与关爱之心呢?依孟子的观点,人之性善,皆因其有恻隐之心,而对自己逝去的亲人尚无恻隐之心的人,此善端已不存也,善端不存则与禽兽无异也。这也正是儒家要把“事死”作为孝的终极标准的内在原因。
丧礼是形成稳定共同体的文化结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丧礼是家族内部的“头等大事”,当一个家族中有老人去世,所有族人都把给这位长者送终作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另外,丧葬并非丧礼的终结,作为丧礼的延续,祭祖活动也是整个家族的“头等大事”。敬天法祖,是儒家礼仪的核心,感念先祖之德行,正是为了修正自身的德行,同时,他们也深信对祖先的感念必将得到祖先的荫佑。因此,丧葬和祭祖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家族内部的血缘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
此外,丧祭之礼是一种具有宗教仪式感的礼制体系,但又不是宗教。中国人这种对于鬼神的处理方式,并不过分追求外在化和实体化,而是通过化礼为俗的方式,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内化入日用常行之间。人们不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刻意抽离出来,丧祭仪式可以保证这种信仰不会从情感和记忆中抹去,庄敬的丧祭仪式中产生的深沉而真实的情感,能够促使个体心理结构的建立。这种心理结构的核心是敬畏感、归属感、秩序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等心理情感。
总之,以传统丧礼为首的礼制所内蕴的这种文化体系始终在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俗等,并成为古代中国超稳定社会结构隐而不显的锚。传统社会共同体其实一直在与时俱进的演化之中,儒家理论继续保持了其教化的作用,儒学的主体部分仍然可以嫁接到现代社会之中。虽然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总体上取代了基于血缘宗亲的共同体建构方式,但是传统社会共同体的道德理念已经深入人们的血脉与骨髓之中,并且从未被其他道德理念真正取代过。因此,在当代,对于传统丧礼文化的内涵还需要重新进行深入认识和反思,并进行现代转换,重建社会共同体的文化语境,以继续为社会的稳定与永续发展发挥作用。
(摘编自王绪琴《传统文化视野中的丧葬礼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都认为,“养生”和“送死”都是“人之大端”,并把它们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具有同等地位共同贯穿于儒家理论体系之中。
B.我们一般认为人之性善,皆因其有恻隐之心,对自己逝去的亲人尚无恻隐之心的人则善端已不存,与禽兽无异。
C.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谓“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是家族的叛徒,社会的罪人。
D.丧祭之礼不是宗教,而是通过化礼为俗的方式,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内化入日用常行之间,进一步加强了家族内部的血缘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多次直接或间接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代丧祭之礼的内涵和今天的丧祭之礼是一脉相承的。
B.作者在对传统丧祭之礼认同的基础上,提出了转换今天的丧礼文化观念的问题。
C.文章从“理论依据”“文化结构”和“礼制体系”三个方面阐述了儒家对“丧祭之礼”的重视。
D.文章既肯定传统丧礼的普遍意义,又指出需重新审视今天的火葬制度的问题,体现出作者的辩证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认为“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荀子的说法有失武断。
B.庄敬的丧祭仪式并非宗教,它让家族成员产生敬畏感、归属感、秩序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等心理情感。
C.丧祭之礼是不断变化的礼制体系,人们通过化礼为俗,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转化到日常生活中。
D.一切丧葬礼仪都必须与时俱进,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叶嘉莹,点燃现代人的诗词情
《环球人物》:叶先生,您说没有诗词,您难以在人生的逆境中坚持下来。困顿时,哪些诗词给您以慰藉和勇气?
叶嘉莹:晏殊写过一句词:“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满目河山都是引起你怀远的,可你怀念远人,远人就来到你面前了吗?你就飞到远人身边了吗?所以他说“空念远”,念远是白白的,没有用处的,伤春也是空伤春,他写的是两重的悲哀,也是两重的反省。晏殊解决的办法就是不如怜取眼前人。我大学毕业,曾经到私立的并不著名的学校去教书,但我讲课一样认真去讲。眼前要做的,我把它做好。我不能对不起陶渊明、杜工部、李太白。他们有这么好的东西,我一定要把他们好的东西讲出来。所以,一个人不要梦想,不要空想,不要空空地怀念过去,不要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重你的现在。
《环球人物》:这有些像现在年轻人爱说的,“不恋过去,不惧将来”,然而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在逆境中的悲伤自怜,古人如何克服?
叶嘉莹:若以欧阳修为例,欧阳修历经宦海沉浮,晚年到颍州西湖定居,写了十首《采桑子》,每首的第一句结尾都是“西湖好”,而他所写的西湖景物,无论任何季节,任何天气,没有一时一处不美好。读一遍就能体会到他遣玩的意兴。他不是肤浅的欢乐的追逐,他是透过悲慨写欢乐。
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我们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有的人悲哀,对世界都痛恨,都悲观,也有人盲目享乐。可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
《环球人物》:顾先生说得真好,“有生之事业,乐观之生活”。然而人们往往是在追逐事业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体会了顺逆无常,生出许多人生际遇的感怀,甚至是伤怀。
叶嘉莹:那么,你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写大江,李后主写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写的只是悲哀的一面,没有反省和超脱的一面。苏东坡则不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悲哀感慨之中有一种超脱,一种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通古今而观之,这是做人要培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环球人物》:对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在一地成长,在一地读书,又在一地工作,回忆过往,每个地点都能让人产生乡情。而思乡,恰好是古诗词另一个恒久的主题,对吗?
叶嘉莹:韦庄有《菩萨蛮》五首。第二首,他在江南,人家劝他“未老莫还乡”,他坚持一定要回到故乡。可是到第三首,他说“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我现在不得不离开江南了,回想才觉得当年在江南的那一段日子,还是好的,还是快乐的。我当时是年轻的,春天时穿上美丽的春装。薄,那么轻松美好的衣服。你要知道,最难得的是你生命中精力最饱满的那一段生活——你的青春,你的韶华。
《环球人物》:朱光潜曾比较中西爱情诗,“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之后婚姻,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所以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
叶嘉莹: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第一首《行行重行行》写了“生别离”的两个人,其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就真正是惊心动魄——纵使你不甘心放弃,决心等到底,可你有多少时间等待?一年很快就到岁暮,人生也很快就到迟暮。一旦无常到来,一切都归于寂灭,这是多么令人恐惧而又不甘的事!事实上,这又是绝不可避免的事。“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多么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带有如此震动人心的力量。
《环球人物》:除了欢情与别愁,我们还能从有关爱情的诗词中读出什么感悟?
叶嘉莹:欧阳修《蝶恋花》里有一句:“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真是神来之笔。这个窄袖轻罗的女子低头采莲,从荷塘的倒影里忽然发现自己容颜的美好。一个人,也许你终其一生从未发现过自己的美丽,不只是外表,还有品格、修养、志意。你任凭时间像流水一样逝去,没有珍重过自己,没有爱惜过自己,没有想过自己还可以完成什么。当采莲女子发现自己的美,“芳心只共丝争乱”,这是觉醒、反省的时刻,我这一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的美好应该交付给谁?作为读词的人,你们的一生又该交付给什么,你们是否想过自己能成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
(摘编自《环球人物》第345期)
相关链接:
(1)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14年11月,90岁时,回国定居。
(2)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
(3)“我第一次听先生讲课,只觉惊为天人。”叶嘉莹门下的博士后蔡雯对《环球人物》记者感叹道,“听先生的课与讲座,听得越多,便越发觉得一切情感都能在古诗词中、在千百年前的古人那里找到深切的、直抵灵魂的共鸣。在现代社会里生存,你的种种苦乐,都可以在数千年的文化原乡中找到最大的共情、共鸣、共振。拥有了这片文化原乡中的诗意,你就不会孤独。”
(4)《朗读者》节目组联系到叶嘉莹先生,想请她上节目,但93岁的老先生想了想,没答应。她说想学习杨绛先生,把自己“关”起来。她的“关”不是为了幽居与隐逸——叶嘉莹现在定居南开大学,不外出的时候,她或是“关”在西南村的寓所里讲课,或是“关”在迦陵学舍里著述。她皓首著书,鹤发授课,正是为了把古体诗词的火种传下去,燃出现代人那一份怦然心动的热情。
4.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困顿时,叶嘉莹从晏殊的词中得到了慰藉和勇气,明白不能空空地怀念过去,更不能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惜现在“怜取眼前人”。
B.叶嘉莹认为,面对逆境要做一个“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 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应像欧阳修那样“透过悲慨写欢乐”。
C.同样写大江,李后主没有反省和超脱,因而笔下只是悲哀;苏东坡拥有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因而笔下透出一种欢快的心绪。
D.“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有震动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的很好例证。
5.下列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叶嘉莹先生作为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播者,对古诗词有着独特的情感和深入的研究,几十年来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她对中国古诗词的那份理解和激情点燃了许多现代人的诗词情。
B.“叶落归根”,90岁高龄时叶先生回国定居,从此拒绝一切活动和荣誉,一门心思把自己对古诗词的研究成果教给后辈,为中国古诗词的传承奉献力量。
C.在叶嘉莹先生看来,感受古诗词的欢情和别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能思考自己能否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
D.思乡是古诗词中一个恒久的主题,叶嘉莹先生对《菩萨蛮》五首其三中,“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的剖析,有力诠释了这一主题。
6.访谈中,叶嘉莹先生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你觉得先生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请结合访谈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是谁的妈
闫玲月
张老太最近总是爱忘事,本来在炒菜,接个电话就忘记了,直到满屋子油烟味,她才慌忙往厨房跑。两岁的孙女要吃樱桃,张老太怕樱桃酸,打算放点白糖,却错将咸盐当了白糖,结果孙女刚吃进嘴里就哇哇大哭。
柳娜将这些告诉了老公大旺:“你妈怎么整天丢了魂儿似的?该不是得了老年痴呆吧?”大旺细想母亲最近的状态,每天总说脑袋发沉睡不醒、眼睛睁不开,还问他们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大旺昨天明明在家里,母亲非问他去哪儿出差了。刚吃完饭,母亲又问吃的啥。大旺越想越怕,决定带母亲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大旺不断在心里祷告,老天爷,求你了,千万不要让老太太得啥大病啊,我一个工薪族,可没钱救亲妈。
诊断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主要是脑血管堵塞,脑梗塞是常见的老年病,尽量治疗控制发展吧。”大旺急切地插话问:“要是严重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医生说:“严重的话就是老年痴呆症。这个病怕受刺激,做儿女的平时要多体谅老人。”大旺的眼前马上现出一幅画面:母亲流着口水,神情呆滞,不认识任何人。
大旺一脸愁容地将医生的话告诉了柳娜,柳娜当即揭下脸上的面膜,瞪圆一双杏眼叫嚷:“我可不想伺候一个傻子!”大旺赶紧过来捂媳妇的嘴,但柳娜尖细的嗓音还是从门缝钻进了张老太的耳朵里。
“不能帮带孙女也就算了,还要我伺候她,没门儿!快给你姐打电话,让她把你妈弄走!”大旺的姐姐在外地,婆婆瘫痪在床需要她照顾。“这不好吧?”大旺幽怨说到。柳娜可不答应了:“婆婆是妈,亲妈就不是妈了?凭什么要你一个人管傻子妈?你快打电话,要不我和你离婚!”
听着房间里儿子媳妇吵闹,张老太心头憋得慌。她悄悄打开门,顺着楼梯走出去,她不知要去哪儿,只想早点离开这个家。
张老太穿过一条又一条马路,红灯绿灯不停变换,有一次差点儿被一辆转弯的车撞倒,司机骂了一句:“走路不长眼睛吗?”张老太路过一家菜市场,和她每天去的那家很像,可卖菜的人都仿佛不认识她,张老太捏捏黄瓜摸摸西红柿,招来卖菜的不满:“不买菜别乱动!”
她又继续走,被天桥下的一阵歌声吸引,停住了脚步。一个穿着破洞牛仔裤披着长发的年轻人,弹着一把破吉他,忘情地唱着,脚边放着一只碗,里面躺着几枚硬币。
张老太听不懂他唱的什么歌,年轻人的样子让她想流泪。年轻人的衬衫辨不清原色,长发也好久没有清洗过,黏腻腻贴着额头。
“孩子,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问他。年轻人停住弹唱,打量张老太一眼,反问:“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说:“我没有家。”年轻人说:“我也没家。”
张老太走累了,坐在榕树下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身上多了一件外套,年轻人正凝神注视她。年轻人说:“你长得像我妈。”张老太说:“好孩子,你就当我是你的妈吧。”
年轻人吃馒头,掰一半给她,她也不嫌弃,两人相视一笑。每当年轻人弹唱,她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像一尊雕像。路人投来的钱币虽然不多,但也够他们吃饱肚子的。张老太的内心平静如水,白天听唱歌,晚上睡到天桥下,数星星,看街灯,听蝉鸣。
张老太不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现在只有年轻人这个亲人,她想让年轻人有件换洗的干净衬衫,于是离开年轻人,去寻找衬衫。
衬衫在一个女人手里,张老太伸手去拿,女人破口大骂:“哪里来的疯婆子?”
张老太的手被一个满脸堆笑的男人抓住,这个男人对女人道歉:“对不起,我妈精神不太好。”女人白了他一眼,一扭一扭地走远了。这个男人拉住张老太说:“妈,你可让我找得好苦。”张老太看着他,不知所措。男人摇晃她胳膊说:“我是你儿子呀。妈,跟我走吧。”
男人拿出一只金镯子,告诉张老太:“一会儿我将这只金手镯丢到地上,你看到有人捡就说那是你的镯子,刚好想卖钱,到时候我出面做证,卖了钱咱们去饭店吃大餐。”张老太木然地点着头。
金镯子被捡到三次,只有一次有人出钱买,男人得了钱,果真请张老太去饭店吃大餐,还一口一个亲妈地叫着,张老太乐呵呵地答应着。连服务员都说张老太有福气,养了这么一个孝子。
男人好吃好喝地供她,张老太乖乖听他的话,丢镯子卖镯子,直到有一天警察带他们去派出所,张老太还搞不懂,警察为啥要抓她这个儿子。
通过审讯这个男人,警察知道了事情真相,要帮张老太找到自己的亲儿子。张老太一脸茫然问警察:“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警察说:“大妈,他是骗子,在利用你啊。你儿子是谁?我马上打电话联系他。”张老太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我只知道谁对我好。”
(选自《小说月刊(上半月)》 2015年05期,有删改 )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文中儿媳知晓张老太病情后对丈夫撒泼,对张老太恶语相向,与张老太女儿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那样写张老太儿媳,根本目的是凸显张老太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有义。
B. 张老太与流浪汉的对话很值得品味。“我没有家”与“我也没有家”,相似的言语传达出两者相同的无奈与苦涩,同时多少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淡薄。
C. 张老太精神出现了问题,被儿媳称为“傻子妈”。在警察局,面对警察一再询问,她“实在记不得我到底是谁的妈”的回答,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
D. “我到底是谁的妈”,既是张老太的疑惑,也是本文对当今社会的发问。作者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面前,发人深思。
8.小说中张老太离家后先后认识了两个“儿子”﹣﹣流浪汉与骗子,这两个“儿子”存在着鲜明的可比性。请试从性格品质和对待张老太的态度表现两方面对他们作简要分析。(6分)
9.小说最后,张老太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有人认为她是患了老人病真的不记得了,也有人说她是内心混乱而刻意回避问题,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暴方子,名式昭,河南滑县人。祖名大儒,字超亭,官江西知县。方子以巡检指省江苏补平望司巡检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虽其母不能具甘旨妻子无论也时,谭叙初中丞以苏藩护理巡抚,禁博、禁妓、禁食鸦片烟。方子平日不以此为利,文到奉行,诸弊竟绝。谭公嘉之,举荐贤守令数人,方子与焉,诏军机处存记。
会以母忧去官。免丧,复至江苏,补吴县甪头司巡检,清操愈厉,曰:“吾母在尚尔,今岂为妻孥计温饱哉?”甪头司驻太湖西山,方子布衣芒屡徜徉山水间,遇先贤祠墓每刻石表识之;又访求山中遗老诗文集刻以行世。公事之暇好读史,《史记》、《两汉》、《三国志》、《晋书》皆卒业。然性傲岸,讲真理,坐是失上官意,竟劾去之。
官罢后,饔飧不继,山中人争以米馈,未匝月,得米百余石、柴薪膎菜称是。山中有秦散之者,为作《林屋山民馈米图》。及归滑,贫益甚。
光绪二十年,倭事起,湘抚吴清卿中丞自请督师。方子喜曰:“伟哉此举,吾愿从之。”谒中丞于津门。中丞,吴人也,见之大喜,拜疏言:“臣前丁忧家居,即闻甪头巡检暴式昭坚持节操,以不善事上官被劾,深以为惜。请开复其官,交臣差遣。得旨:“准留营差遣,俟有微劳即行开复。”方子乃从中丞出山海关。奉檄至塞外买马,往返千里,不私一钱。中丞叹曰:“此人若为牧令,政绩必有可观矣!”其明年,感疾,卒于关外。年仅三十余,闻者深惜之。
论曰:顾亭林先生言:“乱之初起,巡检治之而有余。乱之既成,总督治之而不足。”巡检所系,顾不重哉!而世之居是官者率不自重,有如方子之铁中铮铮者,又以不善事上官而罢。呜呼!可为长太息也。
(俞樾《暴方子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子以巡检指省江苏/补平望司巡检/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虽其母不能/具甘旨/妻子无论也/
B.方子以巡检指省江苏/补平望司巡检/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虽其母不能具甘旨/妻子无论也/
C.方子以巡检指省江苏/补平望司巡检/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虽其母不能/具甘旨妻子/无论也/
D.方子以巡检指省江苏/补平望司巡检/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虽其母不能具甘旨妻子/无论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免丧,古代官员遇父母之丧应辞官守制,守制期未满而被准许出来做官称免丧。
B.拜疏,疏,分条说明的文字。拜疏与“上疏”意思相同,指臣子向帝王上奏章。
C.开复,指官吏被降革后恢复其原来的官职或原来的官衔。
D.关外,明清时期,关即山海关,山海关以外的东北地区就是关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官府虽然倡导“禁博、禁妓、禁食鸦片烟”,但因为其中存在着利益空间,所以屡禁不止。暴方子因清廉自守,执行力强而能禁绝这些弊病。
B.暴方子重视文化建设,比如刻石标记所看到先贤祠堂和坟墓;又访求并刊刻山中遗老的诗文集,让它们通行于世,这可以见出其政治才能。
C.吴清卿深知暴方子的为人,在如何任用被罢官的暴方子这个问题上,他向朝廷提出的诸多请求,很快得到皇上的回应,并一一得到了满足。
D.暴方子被罢官后,生活很快陷入困顿,这说明他确实是一个清官;而西山百姓争相送米给他的事实,则进一步证明他是为百姓认可的好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谭公嘉之,举荐贤守令数人,方子与焉,诏军机处存记。
(2)然性傲岸,讲真理,坐是失上官意,竟劾去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峽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一个“嗟”字,开篇就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此别”、“谪居”四字,紧扣题目中的“送”和“贬”两字,下笔不俗。
B.颔联紧承首联写送别之地送别之景,饮酒相送之时,听到一声声猿啼,看到一行行归雁,选声配色,不言情而情自显。
C.颈联上句写青枫江上帆行渐远,下句写白帝城边古木稀疏,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一联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
D.本诗中间两联情景相融,苍凉中蕴含送别之情味。所写之境,错综交织而井然不乱,显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凭箜篌引》中形容音乐清脆悦耳的一句是“____________”,形容音乐时而幽咽时而轻快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2)李白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与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意相似。
(3)王实甫《长亭送别》中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诗心”本是流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天然文化基因,________。可惜的是,有多少人在嘈杂喧闹中流于自怨自怜或自夸自恋的浮夸,对平庸和碎片化信息________,渐渐忘却了血脉里的传统文化因子。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的自我质问,也许是夜闹风静之时,你我都会兴发的自我质问。身体是自己的,又仿佛不是自己的,为________而活,为房子、存款而活,为许许多多丢不掉的牵挂而活着。
能不能暂时丢下这些营营的忙碌,让灵魂诗意地栖居,让“此身”真正属于自己?外卖小哥雷海为做到了,民警陈曦骏也做到了。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是有着炫目光环的诗词大会总冠军,而是一名借由诗词超越庸常的平凡的劳动者。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融在血脉中的种子只要________,泥融沙暖,它就能发芽。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源远流长 随波逐流 养家糊口 春风化雨
B. 薪火相传 随声附和 安身立命 惠风和畅
C. 源远流长 随声附和 养家糊口 惠风和畅
- 薪火相传 随波逐流 安身立命 春风化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早在16世纪,“鼠尾草”就已深入到英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当时,来自中国和印度的茶叶尚未传到英国,那里的人们就用鼠尾草泡水当茶喝,既清热解渴,又经济实惠。“鼠尾草”这个名字听上去并不太美好,被视为“穷人的香草”。它对土壤要求不高,在土质较为疏松的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上都能良好生长。在我国广大地区的山野路旁、荫蔽草丛、水边及林荫下, ① 。鼠尾草的花朵形态玲珑别致,且色香味俱全。因此,鼠尾草是一种非常能够营造氛围的园林花草,尤其适宜在公园、景区或河湖岸边成片栽植,可以布置出非常壮美的景观。鼠尾草是西餐中一种使用极为普遍的调味香料,其浓烈的香味中略带着一些苦涩的味道,令人印象深刻。在调味时,不仅人们可以将鼠尾草的新鲜枝叶直接加在食物中,也可在烧制菜肴时将其晒干之后添加烹制菜肴。由于新鲜的鼠尾草不耐高温,因此,通常是在菜肴即将烧好时再加入,否则,高温烹煮太久, ② ,起不到增香调味的作用。而使用晒干后的鼠尾草,就要在烹制时早早放入,煮得久一些,其香味才能充分释放出来。由于鼠尾草的香味太过浓烈,不论其是鲜草还是干草,作为调味品使用的时候, ③ ,以免掩盖其他配料甚至主要食材的味道。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0. 事物的名称往往会令人产生或相近、或相反、或因果等联想,如科学家由“飞鸟”想到“飞机”,中间就经历了联想的过程。请依据上述材料,简述“鼠尾草”被视为“穷人的香草”的联想过程。(4分)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 写作(60分)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新时代领路人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正值青春、风华正茂的高一新生,你是如何理解、体验“青春”的?请结合第一单元所学内容、上述名言和自己的生活,写一篇文章(诗歌除外)。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搜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用。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全国卷专用)2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全国卷专用)2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